主页(http://www.175shouji.com):第13期“网络传播沙龙”:探讨App创新实践与未来发展
李嵘表示,黄金期是否已过仍待观察,“2012年还没想到要搞App,2013年一年时间筹备,2014年上线。”他认为,即使App的黄金窗口已过,但还难言衰败,现在至少是稳定发展的阶段,“可能不一样的媒体有不一样的出口,平台类媒体、专业类媒体做不一样的事情,拥有不一样的受众,把选择权交给受众、市场,这是最好的结果。”
观众专注阅读沙龙指南手册
第13期“网络传播沙龙”现场
岳建雄则指出,2012年可以看做是App崛起的黄金时段,“很多公司在那时候起来,包括今日头条、凤凰新闻、搜狐新闻……因为那个时间点是用户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换,手机需要大量的应用,只要推给他东西就会用,获取用户的成本非常低。”此后,应用数量激增,用户选择意识增强,推广门槛随之提升。
浪潮滚滚,来去汹汹。经过初期的爆发式增长,App的发展正面临挑战。一方面,微博、微信、轻应用、小程序等便捷窗口已成合围之势,另一方面,内容同质化、开发运维成本高、推广困难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当此关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App的黄金窗口是否还在?
澎湃新闻:做第一时政品牌。“我觉得我们还是抓住了一个时机,当时在时政领域,还没有出现这样一款新闻客户端,我们出于媒体发展转型融合的需要,做了这样的尝试。”谈及刚上线即引发轰动的“澎湃现象”,李嵘感叹时机的重要。李嵘还介绍,澎湃新闻现在主要定位于追求有品质、有深度的报道,并对文化领域进行着墨。
9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网络传播》杂志主办的第13期“网络传播沙龙”如约而至。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凤凰网副总裁、凤凰新闻客户端总经理岳建雄与现场百余名观众共同交流App的创新实践与未来发展。
新华社:现场新闻。“依托国家通讯社遍布全球的采集网络,我们每天提供原创新闻三千条以上。”陈凯星认为,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是根本,同时,App也必须符合媒体融合的高要求,“现场新闻要求从源头端进行新媒体化的全媒采集、全媒加工、全媒分发、全媒呈现。” 陈凯星介绍,新华社客户端目前下载量已突破1.4亿,正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董事长陈凯星
“网络传播沙龙”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全程战略支持,本期在中国网信网、新华社客户端、中国青年网、央广网、海外网、未来网、千龙网、澎湃新闻、中国发展网、今日头条、华龙网、红网、长城网、华讯网等媒体同步报道,中国网全程网络直播,中青华云、谷尼舆情提供数据支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凤凰网副总裁、凤凰新闻客户端总经理岳建雄
天下资讯,一手掌握。当前,移动App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掐指一数”,资讯类App似可划归三大派:主打原创报道的“内容派”;主打转载分发的“聚合派”;主打个性推送的“算法派”。短短两三年间,各地App群雄并起,发展迅猛。做为App“江湖”的耀眼明星,新华社、澎湃和凤凰三家气质迥然不同,他们如何看待资讯类App最重要的功能?各家又有何独门秘技?
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
凤凰新闻:有品、有趣的资讯分发平台。“我们做了个性化推荐引擎,通过算法对用户进行计算。比如每个人的行为,什么时候进来,什么时候出去,看什么内容,都会发生关联性。手机能做到这一点,PC时代是做不到的,包括推送。”岳建雄说,为了既做到“有品、有趣”,又满足用户体验,更精准的推送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App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窗口,是和手机伴生的。”陈凯星认为,只要大家仍是手机用户,App的黄金价值就不言而喻。但谈到将来,陈凯星笑道:“媒体的下一个出口在哪儿,我要知道就好了,谁也不知道。”但他同时认为,必须紧跟用户使用习惯的变化,不断迁移,“只有跟上时代,才会有出路,这就是新华社从1931年走来生生不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