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从移动终端到泛AI平台:究竟如何理解“智慧手机”

2017-11-28 11:44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白米派 206.217.211.55 210.34.52.11 210.40.32.10 211.68.161.163 瑞士幸运28 218.25.35.27 218.26.7.45 素女经秘戏图本 妆炫商城 365天专属恋人

  AI从图像开始,已经成为了接下来几年终端AI的必经之路。

  总结:关于手机的智慧

  所谓手机的智慧,并没有那么神秘。可能只是让我们用惯了的手机变得有点不同而已。但也就是始终都去拥抱一点不同,人类才有未来可言。

  视觉first:芯片让用户AI不止有语音

  从人的生理特征上来说,毕竟语音交互的体验和使用感比较单薄。手机AI让用户“眼见为实”,也激发了AI本身的商业可能。

  智慧是灵光一现的

  终端AI运算带给手机的第二个改变,来自于终端计算能力搭配传感体系,或许将永久性的改写人机交互的历史。

  当手机的感知、学习、决策能力不断增强,应用案例不断增多,手机的地位或许会从移动终端全面向泛AI平台过渡。而且从行业现状来看,各个厂商接力布局AI终端计算应该并不是很遥远的事情。而AI开发者群落的成熟,也将倒逼手机厂商配置AI的速度。

  

  手机的人机交互过程,已经经历过两个版本:1.0的按键控制板、2.0的触屏控制板。而一旦终端AI学习用户数据的方式和体系成熟,或许人机交互将来到3.0模式——人类极少控制或者自然方式控制手机。

  人类的智慧是一个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有一些独特的因素,是过往经典计算模式下机器难以模拟的。当然短期内手机无法完全,甚至无法大部分模拟人的智慧特性,它所能模拟的只是几个特征。比如:

  为了能够将这个命题真正深挖下去,这次我们尝试摒除科技媒体中普遍的“见机拆机”“见产品说产品”写作模式,而是从移动AI芯片这个原点出发,去观察一系列的变化和创造。尽可能详细地捕捉移动AI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未来又可能发生哪些。

  而手机作为我们日常处理图像资料的中心平台运用了AI加持,也意味着AI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以与消费者见面。极大改善了用户AI领域只有语音交互的尴尬境遇

  我们注意到,手机端的AI开发者和开发生态从一开始就成为了必须争抢的战略资源。围绕着机器学习平台的对接、移动AI架构的易用性,甚至安卓与iOS之间的迁移成本,手机厂商从移动AI时代的开局就在构思将AI开发者和移动开发者结合,组成一个全新的生态群落。

  另一方面,想让消费者真正开始为AI买单。更重要的是拿出移动AI不可替代的证据,而最好的证据就是爆款秒杀级的应用个案。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移动AI开发者必然走高。能够在准备好的食材上做出什么美味,是手机平台与开发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搭载了具有AI专项处理能力的芯片后,最大的改善就是这些能力中有一部分可以不再依赖于云计算,毕竟云计算过程有反应延迟,带来的体验不好,并且在无网环境下不能操作。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原本无法在移动端运行的想法,获得了部署在手机中的可能性。

  我们总结了移动AI带来的三大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AI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影像升级。

  终端AI运算带给手机的第三个改变,在于开发者生态的价值和想象力得到了一个空前的增长。

  智慧是他所不能的

  另外,AI带来的传感器体系升级,也意味着手机收集和理解用户信息的方式正在变得多元化、多样化。

  在两个月的若干篇文章中,我们先后经历了麒麟970引发的讨论;相关移动AI架构的问世;苹果发布了iPhone X和A11芯片;华为Mate 10作为国产手机的AI担当问世;以至于三星、谷歌、高通、联发科陆续发布了手机AI方案。而我们也先后采访了芯片研发、手机研发的相关从业者、AI科研工作者、移动应用开发者,以及更多的普通用户,相继讨论了开发、产品、硬件、用户体验等相关问题。

  这二者相加,一方面信息更安全,一方面更多不经意的信息可以流入手机,或许表示手机理解用户将跨入新的纪元。

  最有代表性的,要属麒麟970推出了HiAI人工智能移动异构计算架构,并积极将其开源。就是为开发者进入移动AI铺平门槛。

  

  终端计算与传感体系:人机交互尝试踏入3.0

  也许,今天是时候来为这个命题做一个总结了:终端上的AI运算,究竟为手机带来了什么?消费者到底凭什么为AI买单?从移动终端到泛AI平台,手机是否已经开始了某种深刻变化?

  起跑线上的战争已经开始打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很多国外主流评测网站都在对比iPhone X和华为Mate 10的AI异同,无形中就把三星Note 8甩在了身位之后。手机AI,也可以说是国产品牌一次抢滩登陆的大胜。

  时间回到两个月之前,麒麟970作为全球第一款集成NPU神经网络单元的移动芯片问世,意味着在用户移动终端上运行AI任务很快会成为可能。加之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非常密集,相近的旗舰产品往往不会相隔太远。

  在Mate 10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拍照、节电、系统清理、智能翻译等几个因素中加入了机器学习用户习惯,输出个性化方案的模式。这种模式或许今天还比较初级,但在接下来的成熟期中,却可能带给整个手机产业以巨大的改变。

  开发者之战已经打响:AI的想象力开源

 

  即使是双胞胎,他们的智慧也不一样。两个人只有同级别的智慧,绝没有相同的智慧。这点体现在手机AI上,指向着完善的AI开发环境,会让手机产品之间出现差异化、个性化、体系化的产品功能。手机这么私人的东西,原本就应该千差万别,就像人类的大脑一样。这也是AI带来的美妙想象。

  假如有一天,手机不必再配置触屏了,那显然很多事情都改变了。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过手机学习用户信息时的尴尬,而用户不愿向手机开放自身信息,最大的担忧当然来自于潜在的泄露风险。而移动AI芯片的到来,意味着对用户信息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在完全无网的封闭空间里进行,那么显然可以让用户消除最大的担心。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当中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如今最火爆的领域就是机器视觉。而机器视觉也是也是包罗万象的,并且其中非常多的内容可以体现在手机上。比如用手机拍照来辨识花草树木、比如说抓拍动态物体、比如说视频跟踪美颜、比如说AR的准确贴合、比如说人脸识别,这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都离不开AI算法的支持。

  在我看来,手机有智慧,并不是说手机可以无所不能。而是说通过AI的算法加持,以及数据处理、机器学习、自我成长能力,手机将有可能获得更加贴近人类智慧模型的某些能力。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
  • 抠门网
  • Copyright © 2002-201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