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175shouji.com):已经推出了 6 代的小米手机,在过去 8 年里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了不少旁观者的讨论,大部分人对小米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你一个做手机产品的,怎么能不提设计?但也有人则认为,小米想要遵循的其实是“Less is more”,也就是极简设计的核心。
这和小米手机最开始的策略有关,它所瞄准的是当时最为核心的中国手机玩家。相比于产品的外观,他们会更关心手机的性能和跑分数据。
“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但这背后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成本不允许,虽然主频差一点对日常使用的感知并不会很明显,但这也算是小米为坚守 1999 元定价所做出的一次牺牲。
2011 年初代小米手机发布时,雷军曾在舞台上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并将其作为小米手机当时的 ID 设计理念。
即将在深圳召开新品发布会的小米,马上就要迎来它的第七款数字系列的小米手机,这一次它很可能会直接命名为“小米 8”。
1999 元,是小米手机数字系列从初代开始坚守的“经典价位”——拥有和旗舰手机接近的品质与配置,价格却只有别人的一半甚至更低。
前几年,很多品牌都意识到小米“互联网手机”的优势,也开始尝试用互联网渠道来卖手机,但后续的表现却远远不及小米。虽然它们在硬件配置上并不比小米手机差,但与之配套的系统却总有些仓促上阵的感觉。
从商业角度来看,小米手机 3 的表现并不比前代差——它的销量同样突破了千万级。但由于基带问题,当时小米手机 3 选择了高通和 NVIDIA 两家平台的处理器,偏偏主推的还是搭载了 Tegra 4 芯片的 TD 版本。
你甚至还能在预热时看到“8 周年代表作”这样的情怀文案,也足以证明这个产品线对小米的重要程度。
虽然在 MIX 品牌出现后,以“小米+数字”命名的手机已经不再是真正的“旗舰担当”,也显然无法和更注重性价比的红米系列比拼出货量。但在大部分用户眼里,小米数字系列手机仍然有着巨大的号召力。
直到小米手机 4,我们才看到了“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这样主打设计和手感的宣传卖点的出现,不锈钢中框的确显著提升了整机的品质。从这一代开始,小米才真正让数字系列的手机摆脱掉最初的公模外观和廉价感。
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小米 3 和小米 5 这两款产品了。
但很显然,除了不舍得放弃单手操作体验外,可拆卸电池的设计也意味着老用户可以不断为小米手机 2 续命——起码它不会像 iPhone 一样还得纠结电池老化的问题。为了照顾这批数量众多的老用户,至今小米手机 2 系列还可以获得 MIUI9 的适配与升级。
为 MIUI 而购买小米手机,如今它已经不再是唯一理由
严格来说,MIUI 只是一套基于 Android 底层的深度定制 ROM,但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小米显然比 Google 和苹果都要更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所以在人机交互层面也做了很多改进:比如取消了应用抽屉设计,合并了下拉通知栏等,还根据国人的使用习惯做了应用和主题等商店。
更让人惊讶的是小米手机 2 超长的生命周期。在 2017 年 7 月,雷军曾发布一条微博称:“小米2/2S 是小米 5 年前的产品,目前还在用的人接近 500 万人,主要是因为 4.3 英寸屏幕吗?”
几年前,中华酷联四大家族常年盘踞在营业厅收获颇丰,在商场里有一席之地,与政企合作做的也是风生水起。在“搅局者”尚未出现之前,用“闷声赚大钱”来形容国产低端手机市场并不为过。
显然,当 Android 智能手机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后,也变相地延长了用户的换新周期。为了摆脱这种“够用就好”的观念,几家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都需要拿出真正称得上是干货的东西:比如华为的 4000 万摄像头,比如 vivo 的 APEX 全面屏设计,比如 OPPO 大力宣传的 3D 结构光技术落地…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来势汹汹的小米打出了 1999 元的定价,填充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那一块空白。不仅快速帮助小米打开了国产手机的潜在市场,还告诉那些吃着运营商补贴的贴牌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