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175shouji.com):索尼手机萎靡不振:它还剩多少信仰可充值?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我们现在常常用这个原理来类比优质产品在市场上卖不过劣质产品,最终劣质产品占据主流的现象,比如盗版软件冲击正版软件、毒奶粉通过低价占领市场、清官被贪官排挤等等。
而在手机界,不少人也在用"劣币驱逐良币”来解释索尼移动低迷的市场现状,认为索尼手机这种质优产品之所以被国产手机打败,就是因为“差劲”的国产手机通过价格战战胜了索尼,甚至还以抄袭索尼来展示自己的外观出色;有的人甚至粗暴的将这种市场表现直接归结于索尼手机的日货属性,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手好牌全打烂
让我们时间调回2011年10月iPhone 4S发布不久后,索尼宣布以10.5亿欧元现金收购爱立信持有的索尼爱立信50%股权,正式将这家命运多舛的合资公司收至自己麾下。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不看好这桩交易,认为索尼过慢的动作已经错失了加入迅速膨胀的智能机市场的机会,但5个月后,索尼就以第一款命名为“SONY”的优质手机LT26i回应了各种质疑,一年后的L36h更是以惊艳的设计达成上市40天收获460万的好成绩,但故事到此就截然而止了。L36h是索尼设计的经典案例
了解索尼的人肯定知道,索尼旗下拥有任何竞争对手都望尘莫及的庞大资源,单算电子一块就有Walkman、相机、传感器、电池、PlayStation等等诸多王牌,再加上音乐、电影资源真可谓是“豪门世族”。索尼手机含着这些“金汤匙”袭来自然也让外界充满期待,于是在L36h推出后不久索尼就用Z1回应了大家的热情,可惜这部被寄予厚望的One Sony手机成为了索尼移动恶梦的开始,自此亏损额度是越来越高,发展至今已经到了所有部门的盈利也止不住它亏损额度的地步,成为索尼身上沉重的包袱。
悠久历史和技术背景造就了庞大的索尼帝国
要解释这种快速的转变其实我们还是得把重心放在产品上,每代的索尼手机咋看都精致漂亮,但实际上手之后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遗憾,难免让人觉得索尼有所诚意不足或者智商不够。比如LT26i、L36h、Z1上被人诟病的TN泛白屏和与硬件不成正比的拍照、Z1上停航母的边框、从L36h到Z5足足沿用6代的设计语言等等,展现出一种对产品很任性随意的风格。
特别在摄像头部分,从Z1开始就配备了1/2.3英寸的2070万像素堆栈式传感器和G镜头,甚至还带上了索尼相机上核心的BIONZ处理器标识,但最终的拍照体验却是对焦慢、处理慢、发热大、点测不联动,成片质量细节差、白平衡不准、经常过曝,所谓的BIONZ技术也证实只是软件算法,并非是真正的硬件处理器;反观其他采用索尼传感器的厂商表现却令人啧啧称奇,特别是三星、苹果还有OPPO等国产厂商采用的传感器参数上远不如Z系列豪华,但出片效果却更为出色,索尼由此也获得“业界雷锋”的称号。
早期的屏幕泛白和一直差劲的拍摄体验是索尼手机的一大劣势
即便在索尼一直引以为傲的工业设计领域也是处于一直吃老本的境地,因为严格算来LT26i属于索尼爱立信时代的“遗作”,从L36h开始才算索尼真正设计的第一代手机外观,真正确立了全平衡的设计语言,但要命的是,这种语言一直沿用至今,每代都只在细节上修修改改,让人越看越乏味、没有新鲜感,唯剩机身调色方面偶尔还有基佬紫和涧湖绿让人有点购买冲动了。
从L36h开始,索尼在设计上一直吃老本
总的说来,索尼的One Sony战略最终执行在手机上就成了打几个技术标识而已,而且诸如ClearAudio+、BIONZ、X-Reality等等“高大上”技术最终也表现平平,特别是在宣称支持Hi-Res音频的Z3上底噪比Z1还大了7dB,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可见目前索尼所谓融合只停留在软件方面的粗暴加入,没从硬件上带来真正质的变化,可以说完全在荒废所握有的资源,那索尼是真的不会玩手好牌吗?
One Sony的成绩就是在包装盒上多打了几个标识
资源丰富难整合
当然不是!其实索尼的整合早在斯金格时代就开始“Sony United”,平井一夫接任CEO后更是将其提升为“One Sony”战略在全公司强势推进,为此甚至换掉了一些顽固的高管,然而来自内部的阻力依然非常大,至今没有结出一个完美的果实。平井一夫的亲信十时裕树接替铃木正国执掌索尼移动
实际上,索尼移动与和音乐、电影部门一样是独立运营的,在今年4月甚至还传出了手机部门搬出东京总部大楼的新闻,可见手机部门与其他部门平时的交流并不会很频繁,只是在高层的强制命令下,这种互动才开始逐渐增多、由表及里,但问题在于其他部门再怎么配合,也不会把真正的看家技术交与索尼移动,毕竟如果什么都给手机弄上了,它的产品还怎么卖、自己部门还吃什么、绩效考核怎么办?
当然,也有像元器件这种慷慨的部门,把最好的IMX220传感器让Z系列旗舰独占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光有好钢不行,还得有铸剑的人,可惜索尼移动明显吃不下这块传感器,必须依赖影像部门帮助调教,导致沟通成本又高而且影像部门的协助也难说尽心尽力,最终造就了“一流硬件水平,二流出片效果,三流拍摄体验”的成绩。
Z3 的成像效果还是略输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