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175shouji.com):被错杀的小米:长期价值待挖掘
热点栏目
客户端大摩财经
市场短期杀跌
小米集团(01810.HK)再次回购股票也没能扭转下跌的股价,在剧烈变化的大环境下,小米似乎也无法左右股价的短期走势。“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小米是否还有投资价值,需要穿过表象来观察。
为了扭转股价走势,小米已连续两日回购股份,共耗资约2亿港元。其中6月3日,小米以均价每股9.0492港元的价格购回了1102.94万股B类股份,共耗资9980.7万港元;6月4日,小米再次回购1110万股B类股,涉资约9999.75万港元。在“智能手机+AIoT双引擎”策略的推动下,小米借股份回购表达对现时及长期业务的信心,坚信公司最终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大摩财经发现,小米集团2019年截至目前已做了4次股份回购,共买入超3100万股股票,回购金额近3亿港元。当市场基本面不好时,回购是公司提振市场信心的常用措施。小米目前现金流比较充裕,在股价处于低位时回购,不仅有利于扭转股价,还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增加公司的股权集中度,提高决策效率。
不过市场反应并不积极。昨日盘中,小米股价跌至上市以来的最低点8.91港元。昨日收盘,小米的股价以0.77%的跌幅报收9.02港元,总市值为2166亿港元。
小米2018年7月9日带着“独角兽”光环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17港元,上市后股价最高达到22.2港元。然而之后小米股价持续走低,今年以来小米股价跌幅达30%左右,目前股价与IPO发行价相比跌去近半。值得注意的是,小米2019年一季度财报超出市场预期,实现营收438亿元,同比增长27.2%;经调整的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22.4%。然而,不俗的业绩表现和管理层的加码回购,这一利好并没有对市场形成强力刺激。
小米股价低迷,因素有多方面。
首先,近期小米股价下挫与港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有关。其中,香港恒生指数从4月初的30000点左右下跌至目前的26761点,在低迷的大环境下,小米很难独善其身。
其次,小米上市一年,解禁股到期对股价的冲击不容忽视。
1月9日是小米投资者及基石投资者的解禁期,涉及小米股票30亿股,占发行股份的19%,这意味着小米短期内会面临着解禁高潮。
再次,在外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对小米核心业务的持续性增长态势有所观望,且小米主动选择的低毛利商业模式还未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2019年一季度,小米手机业务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27.2%,实际上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印度等国外市场的助阵。同期,小米手机销量达2790万部,据Canalys统计,小米出货量在全球排名第四。
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全球手机业务都进入寒冬期,IDC数据显示,2019年1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了6.6%(小米Q1出货量同比减少0.6%),小米虽跑赢了市场,但在国内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何杀出重围,从竞争对手嘴里抢食却是个巨大的挑战。而目前紧张的国际贸易局势,也会对中国企业的海内外手机业务产生一定影响。
雷军在小米创办之初,就开始谈到小米独一无二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即“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尽管硬件是小米重要的用户入口,但他们并不期望硬件成为小米利润的主要来源。小米采用的策略是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高效的线上线下零售渠道交付用户,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以此形成商业闭环。
小米在上市之初,即做出“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超出部分都将回馈给用户”的承诺。从深层次来看,小米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主动选择低毛利,最大程度降低运营耗损,运用高效率提升其硬件产品的流通。
根据小米集团2019年Q1财报,互联网服务收入分部同比增长31.8%至人民币43亿元,毛利率由2018年第一季度的62.3%升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67.4%。不难看出,低毛利的硬件是小米的获客方式,而高毛利的互联网服务是小米未来赚钱的核心。目前互联网服务收入占小米集团整体收入的比例较低,所以市场还普遍对小米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持观望态度。但从互联网服务收入的多样化、增长速度以及毛利率来看,未来价值很大。
作为一个“新物种”,小米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其创新的商业模式也丞待时间验证,从长期讲依然值得看好。但在投资者偏好更为保守的港股,大多数新经济公司并不受宠。
小米的遭遇不是孤例,腾讯、阿里和Facebook也同样被看空过。腾讯去年以来跌得一塌糊涂,并不影响它成为港股的“定海神针”;阿里上市近一年时,股价大跌甚至破发,业内一度给出“阿里在走下坡路”的结论,目前其股价已经上涨至154美元,较发行价翻了两倍多;Facebook在2012年上市的第一年,股价同样低迷,甚至扎克伯格本人也感到失望,但其股价一路上涨,从38美元发行价已经上涨至167美元。从长期看,上市公司的股价最终由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来决定,小米的股价将最终取决于它所创造的价值。
小米已经向高端手机转型,高性价比的MIX系列和米8、米9系列,为小米转型中高端市场积累了良好口碑。2019年1月,小米成立Redmi品牌并独立运营,这无疑有利于小米品牌的体系化发展,但小米能否成功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由于小米手机品牌策略处在刚开始的调整期,其效应要反应至渠道及销量上,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5月27日,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对外宣布Redmi Note 7系列手机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台,仅用了129天,这个“开门红”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小米多品牌策略调整的成果。
小米今年提出“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发力中国市场和加码AIoT业务。为此,雷军亲自挂帅任中国区总裁,同时专门成立大家电事业部,专注提升其在AIoT方面竞争力,而且成绩也比较显著——小米一季度AIoT收入同比大增56.5%至120亿元,尤其是小米的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的发力,使AIoT收入同比增57.9%至50亿元。可以预见,AIoT将成为小米集团各业务中一个新的有力增长点。
小米从0开始到进入世界500强,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而且其营收、利润还在增长。但由于它面对都是强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小米成为一家尚未走入成熟期先进入调整期的公司。面对行业乃至全球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小米当下股价表现甚至与其本身的经营状况关系不大。
长久而言,小米要最终成就自己,必须做到产品和品牌建设的体系化和有序化,必须在中国本土立住自己的品牌。目前的小米正处于转型期,资本市场的“短视”可以理解,毕竟“好的公司”和“好的股票”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