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175shouji.com):小米挤泡沫的365天
“我原来的公司一年有两次明确晋升申请,现在完全没晋升消息,”徐洁叹了口气。她还听说,目前在外部就业市场上,小米的职级体系尚未受到认可。
作为小米在上市时宣布的“三驾马车”之一,互联网业务承担起了小米的利润来源。2018年,互联网业务为公司贡献了近10%的收入,毛利率高达45%。在公司内部,互联网业务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
IPO第二天,当小米股价涨至18.98港元收盘、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宣布连续两日买入超过1亿美元的小米股票时,许多投资人和员工的态度变得更加乐观,他们一度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千亿小米”时的热闹。
李颖两次提到了2016年的“重生故事”:“小米经历过一次危机,那时很多员工都已经对小米失去信心,并离开了小米,但在2017、2018年,其中部分人又回到公司。那次从低谷中走出,给了很多人信心,在面对今天的危机时,也要抱有这样的信心。”
6如何熬过阵痛期
“当时比较靠直觉,对小米的PE(市盈率)看得很高。”张夏河对小米创始人雷军高度认可,视其为“中国互联网界的神级人物”。在张夏河的带动下,他和周围几位朋友都成为小米的基石投资人。
不过,据全天候科技了解,小米最近要在内部推行晋升制度,“机制已经制定好了”。
那是2017年,雷军给业务团队开会,每次会后再进行30分钟到1小时的“管理培训”。在一次培训中,雷军提问说,当年小米是中国手机出货量第一的时候,是什么管理水平?怎么做管理设计?
“爆款”的思维,并非没有局限。
除了市值几近腰斩,过去一年,对于从创业公司转身上市公司的小米来说,无论市场环境、组织结构或是企业文化,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有人将其形容为“阵痛期”,也有人称之为继2016年后小米的又一次“危机”。
在大力推进IoT的多个科技企业中,已逐渐形成两种派别,一类是以搭建平台为主,自产少量核心硬件;另一类则是以生产硬件为主、平台连接为辅。前者包括华为和vivo,后者则以小米为主要代表。
“最直接的,你看小米有哪个App做得特别火吗?”他自问自答,“没有”。
但更多新员工和投资者则将期待转向小米的“IoT”,这是当下被视为最有潜力的未来市场,也是小米早已布局、最具有优势的部分。
在一些老员工心中,手机是小米不可丢失的阵地。“这是小米的招牌,消费者想到小米,首先想到手机,如果手机都做不好,人家会觉得你公司不行了,别的产品也不要买了”,一位在2011年加入小米的资深员工表示。
这也体现在管理模式上。很多人评论说,小米曾经是“兄弟文化”,“要做什么事,喊一嗓子大家一起上”,而非依靠制度流程的规范化。
1被套牢后的冷思考